导读:
民以食为天,离开粮食真不行。
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粮食,集齐了四季的精华,不仅能当主食,还能治更年期综合征,还可以止盗汗,还能治“脚气”……
如此神妙,是谁呢?你猜到了吗?
年,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将每年的10月16日确定为世界粮食日,节日寓意为“FoodforAll——人皆有食”。
今天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。都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其实粮食不仅可以充饥,有些粮食还可以用做药食。
今天我们就趁着这样的日子,来跟大家聊聊具有年药用历史的粮中良药——小麦。
小麦被称为“五谷之贵”,冬小麦秋天种下,冬天停止成长,春天长叶,夏天结果,集齐了四季的精华。其味甘,性凉,可养心益肾,除热止渴。
浮小麦
浮小麦是干燥轻浮瘪瘦的小麦,以水淘之,浮起者为佳。其味甘,性凉,入心经,是不可多得的粮中良药。
浮小麦一名,可见于古医籍《太平圣惠方》一书。关于它的由来,有一则“王怀隐妙手偶得”的故事。
相传北宋著名医家王怀隐,阴差阳错购进一批瘪小麦。
不久,有一妇人来治疗脏躁症(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)。原本其开出来的处方是甘草、小麦、大枣这三味药,无奈小麦用完了,只能用上次购入的瘪小麦代替。
不料,之后妇人再来复诊,不仅烦躁不宁、哭笑无常、喜怒无定的脏躁症好了,而且一直以来的盗汗症状也一并痊愈。
从那以后,王怀隐开始尝试用浮小麦治盗汗、自汗证,疗效甚佳。
后来,他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,并与好友合编了《太平圣惠方》。
在该书中,王怀隐将浮小麦治盗汗、自汗证的作用录入,从此“浮小麦”一药便为历代医家沿用至今。
顺便提一下,故事中的甘草、小麦、大枣这三味药合起来就是甘麦大枣汤,治疗女子更年期的问题,也算是药食同源了。
麦麸
麦麸为磨取面粉后的产物,即小麦的麦皮。
常用于食物制作、饲料生产、入药、酿酒等。麦麸入药,对泄痢、热疮、折伤、风湿痹痛、脚气等都有很好的效用。
相传,唐时长安城里很多富人易得“脚气病”,这些“脚气病”患者一般会出现肌肉浮肿、肌肉萎缩疼痛、腿脚无力等症状,且药石下肚,均不见转机。
药王孙思邈通过细致观察病人的日常生活,终于将视线锁定在了厨房之中,发现得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过于精细。
于是他就用富人不常吃的麦麸治疗“脚气病”,半月之后这种疑难病症竟奇迹般康复了。
原来,精面在加工的时候通常去掉了大量的麦皮和麦胚,而维生素B1在这些部位中的含量较多。富人饮食精细,就容易缺乏维生素B1,进而导致“脚气病”。所以说如果想要身体健康,还是应该平衡好膳食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麦麸润大便,治气痢,除黄疸,老人煮粥甚益。”牛奶与麦皮合而为粥,既能补虚、止渴,又能止汗、通便。
一味小麦看似普通,实则神奇,不仅是老百姓长养身体的依靠,更是中医药里的瑰宝。是食也是药,药食同源,便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所在呀!
文
时蓓
编辑
素素
排版校对
致淳
记得右下角点赞+在看↓↓↓
推荐阅读
解开痛经的秘密,每个月的那几天不再难熬
阳虚的人,秋天应该这样养生
为了亿万家庭的健康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jtwfh.com/xmzl/9745.html